In 點亮愛分享

親子關係不能選擇,卻是彼此生命之重。在人生路上,親子之間有多少大小事情需要溝通,可是又有多少次,失敗的溝通加劇了隔閡,甚至走向陌路呢?這篇文章不是要談親子溝通的技術,要談的是讓技術化為藝術的轉化劑——美德。它完全可以由你做起,如果來不及從孩子小時候開始,從現在開始,也會帶來轉機。讓我們從頭說起吧。

最初的期望

親與子的情感是奇妙的。像我和妻子,在孩子出生前,做好各種檢查,不敢有其他願望,只期望母子均安,生下健康的寶寶。接下來,面對初生的嬰兒,晝夜不分地悉心呵護,一旦生了病就焦心。曾經有一次孩子住院,多少難受被中重症病房的那道玻璃阻隔了,所有的不捨都失去了出口。「平安就好」、「健康就好」,我常在想,身為父母,還有更多的期望嗎?

從期望到期許

當孩子慢慢長大,即使是兩歲的幼兒,他已經對好壞有所分辨,有自己的偏好,會堅持自己的選擇。當孩子漸漸展露性格,然後從每一次的選擇與行動到養成習慣,發展自己的人格時,你是怎麼看他、對待他的呢?在這裡,請你閉上眼睛回想,是從什麼時候開始,你對孩子有了平安、健康以外的「期許」?從孩子的角度看,嬰兒時期父母對他幾乎是有求必應。只是當他開始做出選擇,比如說,想你讀哪一本已經翻到爛的繪本,放學後想要剛下班大包小包的你陪他去吃哪間餐廳,去哪個公園玩,從父母身上,他又感受到自己的「期許」是被怎樣看待、如何回應呢?

讓尊嚴長大

相信你有時候會反對他。反對不見得是問題,重點更在你後續做了什麼。被平時親密的、心理上完全依賴的“大人”反對了,孩子會需要安撫。幼兒的話需要抱抱,孩童需要聆聽。能夠溝通的他也會希望聽到理由,想要明白你為什麼有這樣的要求。正視他的情緒,傾聽他,靜心回應他就是尊重,孩子的尊嚴就會長大。

父母經常是孩子學習如何面對這個世界,如何對待他人的啟蒙者。會有好一段時間,你怎麼待他,他就怎麼待人。如果你期待你的溝通方式,能夠幫助他成為有尊嚴、有關懷的孩子,我認為尊重、啟發、同理、理性、包容這五種美德,是為人父母的我們能夠以身作則的。

五種美德

最重要的,是讓【尊重】成為管教的前提。家長有權管教,但孩子有他的底線、偏好及理念,尊重這些,就是在肯定他的尊嚴。而孩子需要家長的引領,這時候,要把【啟發】他的潛能當作帶領的目的,而不是把實現“你”的期待當作目的;盡量拓展孩子的視界,呈現更大的世界給他,他的選擇與行動,就更容易是自我價值的體現。在傷心或喜悅的時刻,用【同理】陪伴孩子,你的擁抱、或是僅僅坐在身邊,都是最溫暖堅定的力量。遇到問題時,教導孩子運用【理性】,避免被情緒模糊焦點,親子間也通過理性討論來集思廣益。當然難免會有歧見,除非造成不被社會接受的傷害,在善加溝通後,接納孩子與自己有不同的價值選擇,【包容】,考驗著你對他的尊重和支持僅是表面的、膚淺的、還是真實。

一種不妨礙獨立的依賴

讓這五種美德成為親子溝通的底蘊,父母親不會變成直升機父母,能給孩子情感上適當的依賴,也不會是妨礙他獨立的存在。這時候,你是幫助他成就尊嚴,樹立自我價值,擁有真摯友誼和良好的社會參與的「親人」。當然人都有脾氣,我們不用期待每次都做到良好的溝通,但是當我們盡量做到一個「成人」該有的樣子,把孩子看成一個「人」,而不是實現大人缺憾、讓大人好似自以為能重活一遍的工具……尊重,可以讓溝通化作藝術。由自己開始,當親子一同培養、實現美德,相信一輩子到老的美好關係是可以期待的。

我是三歲小孩的爸爸,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,也是一位教品德的老師。我當然害怕自己說得比做得好。但所學給了我方向,和妻與子的感情給了我力量,人生總有挑戰,知道一些好道理,就可以反省,就有地方站穩腳步前進了。

Recommended Posts
0

開始輸入並按Enter進行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