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 愛的交流, 新聞報導, 親子培愛, 讀書會活動

愛一直都在

 

是逃避?是勇敢?

你曾經逃家嗎?或者說,你曾經有這個念頭產生過嗎?即使是人生看過很多,經歷很多的長輩們,當被問到這個題目時,還是有很多揪心的回應:

「有,父親一直很重男輕女,所以……。」

「有,家人安排相親的時候!」

「有,羨慕別人可以上學!」

問問現在的小朋友:

「有,爸媽很囉唆的時候!」

「有,家人不讓我上網玩電動的時候!」

「有,真的很不想補習的時候!」

 

從(想)逃家的原因,看出不同世代所面臨的無奈,逃家的念頭是否付諸實現?是否就此對自己有所承擔,全然負責?

如果說逃家是一種勇敢的出走、冒險探詢自我的渴望、尋找自我的歸屬,也是展開生命中被限縮的不可能。畢竟踏出舒適圈,走向自己的英雄旅程,不是容易的事情。《逃家小兔》是一本充滿愛、充滿力量的繪本,告訴我們看似孤單的尋夢旅程上,愛一直都在。

 

愛有多深?

繪本中從小兔子想要逃家,媽媽說:「那我就去追你!」展開有趣的情節。小兔變石頭,媽媽變成爬山的旅人來欣賞小兔;小兔變小鳥,媽媽化身成一棵大樹,小鳥累了可以在樹上休息;小兔變帆船,媽媽成為風,幫助帆船向前進。故事的尾聲小兔說:「那我要變成小男孩跑回家。」媽媽說:「我剛好可以變成你媽媽。」

 

這是一場測試愛有多深的遊戲,心滿意足的小兔最後跟媽媽抱在一起大啖幸福紅蘿蔔。有趣的來了,在不公布答案的情況下,每一個書中的情境,大人會怎麼說?

60歲的大叔說:「如果小孩變石頭,我要變挖土機把他挖回家!」

70歲的大姐說:「如果小孩變小鳥,我要變老鷹去抓他!」

80歲的阿嬤告訴我:「如果小孩變帆船,那我要變船長控制方向!」

故事在長輩的想像中瞬間變得務實,不難看出這些答案是很亞洲思維。

我並不否定這些答案,但也拋出幾個問題:「孩子到底是屬於誰的資產?自己的還是社會的?如何對孩子表達適度的關愛?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孩子了,那自己呢?」

 

愛的背後

在台灣的教育文化下,愛自己常跟自私畫上等號,經過思辨後,我們歸類了三種台灣人要學習的方法:

第一,愛別人前先學會愛自己。

第二,真正的愛是放手而不是緊握。

第三,愛是把所有的擔心化作祝福。

這群可愛的大同學們翻轉了對於愛的定義,有同學把愛比喻成蒸籠,因為蒸籠的愛是可以讓食物變成(食物)自己想要的樣子;有人把自己比喻為插座,從主動給愛變成給需要的人愛,比較不浪費電。

一位阿嬤畫了一隻眼睛,她說:「要有美麗的眼睛才能有美麗的關愛!」

我好奇問:「那如何才能有美麗的眼睛?」

她回我:「愛自己!」

 

作者簡介

在兒童戲劇與兒童故事領域服務15年,目前積極投入創造力與正向心理研究。以繪本做為媒介,梳理熟齡族反思老年價值並打造心理健康。現職為搖滾爺奶社會企業創辦人,國立政治大學「教育心理與輔導」博士研究生。著有繪本<逃家的醫生>。

◎文/宗憲 搖滾爺奶社會企業創辦人
社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培愛導師

 

你曾經逃家嗎?或者說,你曾經有過這個念頭嗎?🏃‍♂️

《逃家小兔》是一本充滿愛、力量的繪本,告訴我們看似孤單的尋夢旅程上,愛一直都在。🐇

❤面對「愛」:
第一,愛別人之前,要先學會愛自己。
第二,真正的愛是「放手」而不是「緊握」。
第三,愛是把所有的擔心化作祝福。

本文已刊登於創價學會:https://reurl.cc/Xr29j

相關文章
0

開始輸入並按Enter進行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