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幸福?童話中總是追求幸福快樂的結局,然而故事的尾端結束得太倉促,只能說是個看似快樂的結局,但卻沒人知道後續的故事。故事讓人期待,似乎我們都可以過上更好的人生,即便歷經曲折……那麼,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創造幸福呢?哈佛大學有一個長達80年的研究,意圖探索人生的幸福感從何而來,結論很簡單,或許也不令人意外——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幸福也更健康。
我們如何提升人際關係的品質呢?
第一個或許是先瞭解個人特質:自己是喜歡獨處的內向者或者喜好參與活動的外向者?於生活中觀察自己什麼情境下更自在,接受並調整到合適的狀態。
第二,關係中自己通常以什麼方式交流、花多少時間和他人相處?或許大家期待不同,但良好的關係需要一定時間的陪伴是無庸置疑的。
因此不妨想想,你在生活中擔任哪些角色?你花了多少時間、心力投入每個角色?投入的心力和你所重視的角色與關係是呈正比的嗎?比如你花了大部分時間投入工作中,那麼你喜歡自己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身分嗎?其他人也是如此嗎?或者投入時間只是為了薪水?那麼在你更重視的關係中,你們對目前的互動都滿意嗎?
於是我們會察覺,關係中的雙方對「滿意」可能有不同定義。蓋瑞.巧門(Gary Chapman)研究婚姻與情侶關係後提出「愛的語言」,歸納人們在接收與表達愛意時有五種主要方式:肯定的言詞、精心時刻、接受禮物、服務的行動以及身體的接觸。
簡單來說,你能看到對方的優點嗎?
每個人都有優點和不盡完美之處,生活中的摩擦讓人執著於相異、不安全感讓人聚焦在爭吵和輸贏,可這是我們想要的嗎?感受到被接納、被喜歡常常是人留在關係中的主要考量,因此不要吝於表達肯定言詞,同時要刻意練習,去關注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優點、而非缺點。
關係要持續,關鍵是能否讓對方感受被關愛?這份心意需要以珍貴的相處時間為基礎,去創造屬於彼此獨一無二的回憶時光。即便很多人說相處時間重質不重量,但要累積,需要有相處時間,再用心思考如何經營以提升品質。
每個人基於經驗與生活習慣,會有不同慣用愛的語言,可能你「習慣表達愛的方式」和你「能夠感受感動、喜歡接收愛的方式」不同,當然在面對不同的人時,因為瞭解各自的需求,我們會發展出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對方互動。
助人工作者通常很在意「關係」的連結,但也因此反而需要每隔一段時間(也許半年、一年……總之不要久到連想改善、想開口都很艱難的地步),刻意停下來思考自己在意的人事物:我滿意現況嗎?我能花多少時間去培育我的關係花園?我如何調整家人、朋友、工作夥伴之間的時間比例……?保持覺察,是累積幸福的重要前提。
覺察之後呢?看到關係起伏而難過、想挽回、想努力……我們當然可以用盡一切方法全然投入一段關係,但真的需要嗎?我們可以很努力,但關係是牽涉其中的人共同影響和決定的,請記得我們最能珍惜和把握的是當下。難以顧全是正常的,因為時間有限、體力有限;關係有起伏也是正常的,努力之後,也許我們該學習的是放下對結果的期待。
累積幸福需要我們保持覺察、努力,但也保持彈性,最大的挑戰其實是放下期待完美關係的執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