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 塔台日誌, 點亮亮點

作者為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

我在演講分享的時候,會有個段落提醒老師與家長:要看見學生、看見孩子!師長們會問:「可是,我們不是每天都在家裡看見孩子,在學校看見學生嗎?」

就每天的生活現象來看,確實如此。可是我們看到的,其實是我們心目中期待的孩子,而那個孩子實際上並不存在;我們是透過自己的想法與眼光來看待他們,沒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存在與需要。

我們可以從生活的一些現象中看到這樣的情況:

有位學生各科的學習表現都很優異,成績甚至接近滿分,但就是化學一科無論怎麼努力都只能考到60-70分之間。他自己其實最難接受這件事,他也花費非常多努力,可是結果就是不盡理想。每次成績單拿回家,他總是因為這一科的分數被父親羞辱、指責、怪罪,然後要求他補習,幫他請家教、買參考書。

因為父親希望他可以考上醫學系,他因此感受到莫大的壓力與痛苦。他跟我說:「為什麼爸爸都看不到我其他科目的表現?為什麼他不能肯定我的努力?為什麼我非要讀醫學系不可?為什麼我不能讀其他我喜歡的科系?⋯⋯」

這一連串的問題讓我們知道:這個孩子不存在他父親的心中!

我還有個學生上高中就迷上街舞,並且希望以此項目來考大學,因此上課不太認真,卻花很多時間非常自律地練習跳舞,即便被指導老師和學長姐指導、責罵,他都不放棄。其實他從國八就對課業學習產生習得無助,對於學習提不起勁來,尤其不喜歡透過上課、考試、寫評量⋯⋯這樣的方式學習,因此上了高中之後,和家裡發生很大的衝突。

有一次我跟他的父親碰面,父親說這孩子小學的成績非常好,國中的表現也還不錯,為什麼到了高中竟然出現這麼大的轉變?我跟他分享孩子對未來的規劃,他完全不接受,甚至嗤之以鼻,並且怪罪學校與熱舞社的同學把他帶壞了。

同樣的,這位父親心中的孩子還停留在小學,而他期待的那個孩子並不存在。

紀伯倫所著《先知》中,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〉有這樣一段話: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,他們是生命的子女,是生命自身的渴望。他們經你而生,但非出自於你,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,卻不屬於你。你可以給他們愛,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,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。⋯⋯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,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。因為生命不會倒退,也不會駐足於昨日。」就是在提醒我們,孩子有他獨立的生命,有他不同的人生,我們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陪伴者,不應是主導者,更不是擁有者。

美國的教育哲學家M.格林(Maxine Greene)提出「教師即陌生人」的想法,提醒師長們要以「返鄉遊子」的心情來看待學生。意即孩子對於我們來說,既如家鄉一般的熟悉,又如久別之後的陌生,這樣我們才能在每天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,先透過深刻的自我反思,才能真正看到孩子每天的成長與變化、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,並提供我們的協助,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,有能力面對未來,有能力自我實現,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。

如果我們總是將結果當成原因,急著解決問題,卻看不到孩子的存在。當孩子成績不好、生活習慣變差,甚至拒絕上學的時候,我們期望他們成績好、習慣好、認真學習,我們把這些個人的期望當成結果,卻把那些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的現象(結果)當成原因、當成病因,然後希望對症下藥。

其實那些我們覺得不好的現象,就是真正的結果,我們得要用心地看到孩子的存在,才能發現真正的原因,如此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。

我們面對不是個別的問題,而是具有活潑的、整體的、獨立生命的孩子!就像有人說:「西醫是治療人得的病,中醫是治療得病的人。」若是借用中西醫不同的治療原理,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教養時,要注意不要只看到問題(病),卻忽略了人!

所以生命教育就是要常常提醒師長們:看見孩子!

 

相關文章
0

開始輸入並按Enter進行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