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 點亮亮點

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

如果在街頭隨機抽問過往的行人:「品德重不重要?」十個應該有八個會說「重要」;但是如果接著問:「幸福人生需要什麼?」會被提到的可能包括:健康、財富、友誼、事業有成、家庭和樂,但是應該很少人會提到「品德」。當然,如果進一步追問:「真正的友誼、事業有成、家庭和樂需要哪些條件?」有人可能就會想到品德,只是在一般人汲汲營營、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,品德很少成為關注或關心的焦點。

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(Socrates, 469-399BC)有一句名言:「一個未經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。」蘇格拉底在思索「人應該如何活?」這個問題時,答案是:過一個有品德的生活就是幸福。他的學生柏拉圖(Plato, 427-347BC)最著名的對話錄《理想國》(The Republic),內容是探討道德和利益之間的關係,最後的結論是:有道德的人比沒有道德的人快樂、幸福

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, 384-322BC)的倫理學著作,完整地論證品德和幸福的關係。亞里斯多德認為,由於人生容易遭受到運氣的影響,一個人即使品德高尚,如果運氣極糟,也可能不幸福,所以品德不是幸福的充分條件;但是品格低劣的人一定不幸福,所以品德是幸福的必要條件。

兩千多年來西方哲學家在探索生命的意義、價值,以及人如何才能活出精彩、幸福,最後的答案都和品德有關;主要的差異只是:品德是幸福人生的充分條件還是必要條件。蘇格拉底及其追隨者斯多噶學派(Stoicism)主張品德是幸福的充分條件,亞里斯多德及其支持者則主張品德是幸福的必要條件。

哲學家在哲學思辨之後的結論,似乎和我們日常生活的直覺有所出入。我們一般人通俗的想法是:人不自私天誅地滅、好人不一定有好報、善良的人比較吃虧。所以雖然學校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內容,多少會講點品德,但是並不是很熱衷,他們最常強調、也最重視的,幾乎都是學業。

在正常家庭中,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生活是幸福的,但是他們在他們的觀念中,似乎把孩子將來能考上好大學、進入熱門科系、找到薪水高的工作等同於幸福,在大多數人心目中,品德與幸福的關係,如果不是風馬牛不相及,就是一片朦朧。這一切的關鍵在於一般人思考的是短期利益,而且只顧及物質的豐厚而忽略精神上的富有。因此培養和提升理性思辨能力,有助於任何人的幸福追求。

為了讓哲學思辨能力的訓練普及化,新生代基金會每年寒暑假都舉辦四天三夜的高中生「愛智營」(註)。營隊採分組討論,一組人數不超過10人,一個品德德目構成一個「咖啡屋」,每間咖啡屋由一位台大哲學所研究生和一位高中老師擔任店長,引領學生針對該咖啡屋的德目進行哲學式的論辯。每一間咖啡屋的討論是90分鐘,每位學員幾乎都可以暢所欲言、相互激盪;學員在七至八個咖啡屋輪轉,三整天中沉浸在哲思之中。最後一天一分鐘的心得發表,有些學員幾乎泫然欲泣。

今年暑假是第20屆的「愛智營」,我們希望透過一般的生活小事,用哲學家的智慧開啟年輕學子思考深層生命議題的鎖鑰。人生沒有標準答案,唯一能為詭譎多變的人生作準備的,就是思辨力:人的腦袋理智清明,才能解決擾人的生活及生命的難題,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吧!

 

(註)愛智營由新生代基金會主辦,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協辦。

相關文章
0

開始輸入並按Enter進行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