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 點亮亮點

作者為勵志中學生命教育教師、Podcast「愛呀哎呀」主講人

在教育現場時常會有學生抱怨父母的管教偏心,有的是覺得父母偏袒兄姊,有的是怪罪父母寵溺弟妹,但在仔細詢問他們與父母的互動狀況後,發現有很大比例的原因是來自於父母管教學生的言行。

因為愛是同時的雙向交流,不一樣的交流堆疊久了,自然就會形成不一樣的互動方式,進而累積成不一樣的情感。

面對同樣是自己的孩子,父母親通常會想要一視同仁、一起呵護,但這只是心態上的渴望,實際上大多數父母恐怕都無法達成這個目標,原因無他,就是能力無法企及。

愛最重要的本質就是自由,連至高無上、全知全能的上帝想要愛人類時,都得等人類開口說願意了才能成功,何況是人間這些小小的父母呢?

試想,若一個孩子是每天放學返家就抱著父母撒嬌,除了興奮分享學校生活之外,還會體貼幫忙分擔家事;而另一個則是每天只用「還好」二字應付父母的關心,然後就一頭鑽進手機與網路世界不吭一聲。時日一久,父母會選擇,或者又能夠和哪一個孩子建立美好的感情呢?

不只家中的親子關係如此,在學校的師生關係也是這般。儘管老師渴望與所有學生建立深厚的情誼,但仍只能和願意信任老師、願意與老師分享心事的學生做深刻的感情交流。父母與老師開放、接納孩子的心是公平的,但最終與不同的孩子建立的感情卻始終會有落差,其中最大的關鍵往往是孩子展現出來的意願。

基於自由的本質,任何感情的交流都是平等的,因為任一方都隨時有權力停止交流。所以無論是一廂情願地單向付出,或是躲在角落默默等待有人主動來探詢呵護,都不是有效的方式;前者容易陷入因犧牲而積壓負面情緒的困境,後者則總是會因為感覺生命價值遭貶抑而自尊受損,不管在外表上做怎樣的掩飾,這兩種狀況都只會帶來傷害而非美好的愛。

建議老師可以提醒學生:如果想要獲得心中渴望的愛,首先必須清楚意識到「想要與人交流愛,就得先獲得雙方同意」。自己與對方都是絕對自由、無法強迫的,也因此,兩人都必須主動展現自己願意的態度。

其次是明確認知「在愛的交流中,雙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」。無論是面對學校的老師、同學,或是面對家中的父母、手足,彼此的地位都是平等的。想要別人愛自己,就得放開胸懷來讓對方瞭解自己,也要認真努力去瞭解對方的感受,進而磨合出兩人都能感受到被愛的交流方式。

最後是有足夠的智慧理解「愛是帶來美好改變的分享,不是專有獨占的控制」。基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所以每份愛也都是獨一無二的,不同的愛之間可以擴大共享,但不須比較與對峙。雖然只要是真誠的愛,都會帶來美好的改變,但愛的對象不同,交流的方式與內涵就會不一樣,無法像金錢交易秤斤論兩地計較孰多孰少,而是要有能力去體驗雖然彼此形式不同,但卻同樣美好的價值。

協助釐清觀念後,老師可以溫柔地問學生:「親愛的孩子,你願意與我們相愛嗎?」

相關文章
0

開始輸入並按Enter進行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