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為台北市國小教師
「他從小就很獨立,每件事都會自己做好,從來都不用我提醒。但是現在⋯⋯老師,我真的不知道,他到底怎麼了?」
我總是積極關懷班上那些沒有聲音的孩子,尤其他們大多非常乖巧。
教書二十多年,這些孩子總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回來看我——在國小時就特別關心他們的老師。我們的聊天大多從漫天的疑惑與猶豫中開始,在無盡的理解與祝福中結束。看著他們在碰撞中尋找自己,讓我想振筆發聲。
安靜的孩子大多善良、溫柔,他們最大的目標就是讓自己的表現能符合大人的期待。消極面來說,他們想避免像手足或同儕那樣被糾正、被責罵,所以不順從內心的渴望、不測試未知的可能,不讓任何行為踩到大人的紅線;積極面來說,為了想讓大人滿意,所以他們只說大人想聽的、只做大人要他做的。
接下來呢?
他們在家裡成為懂事的孩子,他們明白大人的期望,不需要大人特別的注意,他們變成模範,讓大人說著:「真希望你哥哥像你這樣讓我放心!」他們在教室裡成為安靜的學生,他們知道遵守規定的重要,總是得到讚賞、變成典範,讓老師說著:「如果大家都和你一樣乖,我就不用每天生氣了!」
彷彿從現在到未來都理所當然好棒棒的他們,後來呢?
他們變成家長流著淚的原因:「老師啊,她從小就很乖,所有表現都很好,不但沒有讓我擔心過,還會自己練習樂器,也通過了最高等級的考試。她現在怎麼會變這樣?」
曾經,安靜的孩子努力想將自己塑造成別人想要的那樣,所以他們壓抑住任何異議、否定所有質疑,直到最後一根稻草將他們逼到極限時,他們才決定告訴大人:「我只是比較安靜,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想法。」他們發現必須吶喊才能被聽見,因為「我只是想表達意見,竟然這麼困難?」
大人如果以情緒拿出身分與年齡的架子「聽我的就對了!」這只會讓孩子更狂烈的決裂;相反的,如果大人願意踏出第一步,試著說:「對不起呀!之前都沒讓你好好說出自己的看法,現在我會仔細聽的……」
因此,面對大人茫然的眼神與深皺的眉頭,我總是說:「請您同理孩子表達的勇氣,請您陪伴他一步步成為自己。」
在應該最信任他的師長面前,如果孩子能自發性的探索內在,加上足夠的愛與等待,再伴隨時間的魔法,孩子終能一步步擺脫對和諧關係的包袱,找出自己的路。
我看見過安靜的孩子因為得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,眼神閃耀著光芒的說︰「老師,我沒想到我的家人這麼挺我。我們討論了好久,我得到了新的決定!」「老師,您說得對,原來家人也是我最好的朋友!」
祈願大人們的智慧與愛,幫助孩子充滿信心走出自己的路。因為「愛的力量,比什麼都有用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