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為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秘書長
我在嚴格控管的家庭下成長,母親從不讓我出去玩,因此我在學齡前完全沒有玩伴。上小學後終於有了同學,我實在太開心了,為了爭取上下學和同學玩耍的時間,我每天都要想出各種理由瞞騙父母。當然常常得逞,也多次被識破,換來一頓打罵。
我當時完全不覺得說謊有什麼錯,每次被抓包,我就檢討謊言出了什麼問題,下次再改進。因此到了國中時期,我編故事的本領已經爐火純青,應用自如了。
直到上了大學,脫離父母的掌控,說謊已無用武之地。而且從小的經驗,使我深知謊言被拆穿可能招致的羞辱與不信任,我害怕在生活中對同學、朋友說謊後身敗名裂,因此不再說謊。後來在書中讀到司馬光所言︰「吾無過人者,但平生所為,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。」我又進而要求自己成為一個真誠的人,於是文過飾非幾乎完全遠離我的思維。
我想我並不是特例。每個人在童年時期,或多或少都曾犯過一些錯。有些人很幸運,很快發現自己行為不當而做出修正;有些人則因為缺乏改善自己的環境,修正的反而是犯錯的技巧,一步步走向不歸路。
這兩者的差別,難道只在於「幸或不幸」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在自己的諄諄善誘下,能讓頑石點頭,屢屢犯錯的孩子,早日迷途知返,改過遷善。
但是為什麼總是事與願違呢?岡本茂樹教授的著作《教出殺人犯》給出了令人乍看瞠目結舌,讀罷卻不禁歎服的答案。
岡本茂樹教授是享譽日本的更生專家,他曾任中學教師,擁有學校教育、矯正教育、心理諮商的深厚背景,輔導過無數個案,對象橫跨國、高中至大學生,以及司法少年、受刑人等各類族群。
《教出殺人犯》系列總共三本,第一本的副標是「你以為的反省,只會讓人變得更壞」,岡本教授從各種面向提出證據,讓讀者瞭解,若沒有探討犯錯者的心態,只是一味要求他反省、認錯,並不會得到悔改,反而讓道歉成為廉價的道具,在配合演出後,我們再也聽不到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,於是與防患未然失之交臂,更遑論「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」了。
本書還說明了「努力」管教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。從小表現乖巧的孩子,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,長期壓抑的結果,便是難以和他人建立長久的關係;而內在長期糾結著各種負面情緒的人,總是需要發洩的出口,因此可能演變成霸凌;從小愈被要求隱藏軟弱,假裝堅強的人,愈容易在突然之間鑄下大錯。
岡本教授以多年輔導的經驗直言︰「不論誤入歧途或出現精神疾病,都是自我壓抑後爆發的結果。」
本書顛覆了一般人的教育觀。我們通常相信「做錯事就該好好反省」,甚至認為「將心比心」,懂得替人著想就可以成為好人。卻沒有想過,若疏於傾聽自己的內心,我們只會成為更壓抑的大人,並且不斷複製,教養出壓抑的下一代。
願這本書帶來的新觀念,可以讓更多人願意放下對於「善」的成見,從瞭解自己開始,願意承認真實的軟弱,接納真實的自己,再試著從軟弱處著手,慢慢學習更堅強一點,最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