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 點亮愛分享

每天早上鬧鐘一響(或在鬧鐘響前),最早閃過你腦海的,是一客美味的早餐、昨晚追劇的情節,還是今天行事曆上滿滿的行程?如果是滿檔的行程,你的感覺是滿足還是疲累?

事實上對於現代人而言,美味早餐與追劇大概都已可列入「奢侈享受」清單,唯有如附骨之蛆的工作清單才是真實的日常,於是焚膏繼晷、披星戴月,忙不完的工作開不完的會,藉此告訴自己過得很充實的同時,也被迫相信「能者多勞」的童話,忘了停下腳步,問問自己到底在忙什麼,到底想過甚麼樣的生活。

莊子曾以畏影之人的寓言諷諭窮忙瞎忙之人,內容大抵描述一個人很討厭自己的影子和腳印,於是不斷奔跑,想甩掉影子與腳印,最後「自以為尚遲,疾走不休,絕力而死」。首先,「影子與腳印」象徵客體,必從屬於「人」的主體而存在,所以莊子以「不知處陰以休影,處靜以息跡,愚亦甚矣!」直接點明了畏影之人忽略了人的主體價值,而受到各種外在客體事物的影響,最後迷失了自己。

反觀當今被成績壓得喘不過氣的學生,或是被業績逼得焦頭爛額的員工,就像畏影之人一般,忙於外在事物而忽略了自己作為主體的存在,而莊子的建議就是「休‧息」,不只是身體的「休息」,更是息止心中對外在客體的羈絆,回歸內心主體的價值,所以莊子在文末以「謹修而(爾)身,慎守其真,還以物與人,則無所累矣。」說明修身守真才是讓自己能不受物累的方法,而「修身守真」所寄寓的道理便在於透過自我覺察,肯定主體價值,並且以之為立身行事之基礎,而「與自己對話」便是自我覺察的方法之一。

每天,花幾分鐘與自己對話吧,或許是安慰自己對於某些事的力不從心,或許是自我調侃生活中的挫敗,或許是感謝自己始終如一的堅持,也或許可以用另一個角色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當下,例如用高中時代的自己來跟現在的自己對話:你想過自己會成為現在這樣的人嗎?你現在的成就是否已經超出自己的預期?如果不如預期呢?要是回到生命的某個時間點,你會想改變甚麼嗎?

或者,參考一下儒家的做法,大學有云: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」。先調整呼吸讓自己嘗試「止念」,使大腦在放鬆的狀態下保持穩定且心無雜緒,從而達到平和泰然的心境,再試著與自己對話,可以是關心,可以是鼓勵,可以是肯定,也可以是質疑,透過對話,一方面有助於釐清思緒,更重要的是觀照自我的處境,回到「人」的主體來進行思考。

此外,曾子的三省吾身也是與自己對話的極佳範例,只是現代人大概不太常以「忠、信、習」來自省吧,私心以為,把三個問句調整為「今天過得滿意嗎」、「是否浪費了多餘的情緒(怨、愁、悲、怒)」、「明天該準備的是否都已就緒」來自我審視,也可收惕勵之效了。

聖嚴法師有詩偈云:「無事忙中老,空裡有哭笑,本來沒有我,生死皆可拋。」吾等俗人,尚未了悟生死可拋的境界,但在哭笑皆空、無事老忙的日常生活中,好應每天多花幾分鐘,陪自己說說話。

Recommended Posts
0

開始輸入並按Enter進行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