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大師兄」堪稱是臺灣最著名的接體員。他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出版的暢銷書《比句點更悲傷》,收錄了近40則在人生句點前後發生的故事,或引人低迴沉吟,或令人匪夷所思,展現了各種家庭的樣貌。
面對死亡,每個人因角色的不同,可能懷抱著不同的心情,以及表達的方式。這本書在淺白充滿趣味的文字之間,陪伴我們一窺社會百態,也帶來許多對生命的省思和更深刻的討論。
「這裡是殯儀館,不是卡通,不是遊戲,不是連續劇,沒有重來,沒有存檔,不能起死回生。有的是悲哀,有的是早知道,有的是還沒有說出口的愛、感謝,以及對不起。」
兒子不照顧重病的父親,也不到醫院探望他,甚至缺席父親的告別式,在親友眼中,他是個萬惡不赦的不孝子。然而這位不孝子卻在半夜偷偷到殯儀館,陪伴冰櫃中的父親到天明。他不在生前探望父親的原因,是他無法面對重病虛弱的一家之主。
住在安養院的失智老太太,總是懷疑照服員偷自己的衛生紙,每天盼望著女兒下班來探望自己,可以盡情向女兒說照服員的壞話。後來女兒罹癌去世,再也不能來看她,老太太從此失去生趣,不再抱怨,也不再與人互動,漸漸虛弱離世。
獨居老人孤獨死在家中,身邊只有一隻小狗陪伴。社工帶著小狗到殯儀館探視老人,小狗嚶嚶地哭著。老人的兩個兒子趕來,討論的卻是如何不讓姐姐知道父親死訊,以免她跑來分家產。
少年吸毒到精神錯亂,從頂樓躍下結束生命。母親趕來認屍,看到兒子租屋處滿屋凌亂、桌上的吸食器,不願相信殘缺不全的遺體是自己的孩子。她心目中的兒子還是那個品學兼優的模範生,渾然不覺他已走向歧途。
路倒的遊民和病死的榮民身上各自裹著一床棉被。遊民的破棉被是他僅有的財產;榮民的棉被怪怪的,拆開一看,裡面藏著金飾、存摺和印章。作者說,無論身纏萬貫或孑然一身,錢財最後都帶不走,到底誰比較幸福呢?
每個故事都是一個宇宙,無法在三言兩語之間判斷幸與不幸、是與非、愛或恨。但在走向死亡的漫漫長路上,生命的每個片刻,我們都有各種不同的選擇機會,決定了人生最後是痛苦愧疚,抑或是瀟灑揮別。
海德格說:「人是向死的存在。」從我們生下來的那一刻起,無論貧富、貴賤,沒有一個人可以活著離開這個世界。死亡不是老人的專利︰呼吸中止、心臟停止跳動、腦功能喪失,生命的失去總在須臾之間。
生有時,死有時,我們無法選擇死亡的方式,但可以選擇面對死亡的態度。那就是珍惜與所愛的人之間的每句對話、每個眼神交流,因為它們可能是最後一次美好的互動。
(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秘書長)